创业起步:1986 年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,李振国考上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。1990 年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西安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工作,后于 2000 年成立西安新盟电子科技,即隆基绿能的前身,做半导体单晶硅材料。
合伙人加盟:2005 年,李振国邀请同窗好友钟宝申加盟,钟宝申辞掉沈阳隆基职位,两人优势互补,钟宝申任董事长,李振国任总裁,共同推动公司发展。
技术路线决策:2006 年,二人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硅路线;2009 年,又毅然选择难度更大的金刚线切割技术。随着技术突破,隆基引领行业转向单晶市场。之后进军组件领域,成效显著,隆基成为光伏组件全球冠军,单晶硅片市占率不断扩大。
业绩腾飞:2022 年公司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 1289.98 亿和 148.12 亿,市值一度超过 5000 亿元,李振国、李喜燕夫妇成为 “陕西首富”。
行业挑战与应对
行业困境:光伏行业易出现产能过剩、价格下探等情况。2023 年李振国预警行业产能过剩,2024 年隆基绿能主营产品价格下降,公司亏损 86.18 亿,股价下跌,市值蒸发,李振国夫妇身家缩水至 280 亿元。
应对策略:李振国提出 “技术代差突围” 策略,将 BC 技术作为破局关键,认为其具备更高效率潜力和差异化优势。2025 年,隆基绿能预计实现硅片出货量 120GW,组件出货量 80 - 90GW,其中 BC 组件出货占比将超过四分之一1。
管理层变动
2025 年,在隆基绿能成立 25 周年之际,李振国辞去公司董事、总经理及法定代表人职务,由钟宝申兼任。李振国将继续担任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、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,专注技术研发,带领团队聚焦光伏前沿技术攻关,全力推动 BC 技术发展,以巩固隆基绿能在行业中的地位1。
3 篇资料
编辑
分享
您好请帮我改写这篇文章,文章内容体现的更接地气,文章顺畅,且不失真实性,字数控制在1500到2000字以内。
陕西首富的光伏沉浮:从 820 亿到 280 亿,他带着兰大同学改写了中国光伏史
在西安高新区的隆基绿能总部,58 岁的李振国最近做了个大决定 —— 不当总经理了。这个消息让光伏圈炸开了锅,要知道,他可是一手把隆基从西安小厂带到全球光伏巨头的灵魂人物。但走进他的办公室,墙上挂着的还是兰州大学老校长江隆基的照片,这位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 “兰大合伙人”,这辈子最信的还是 “技术能当饭吃”。
一、从兰大校园走出的 “隆基” 梦
1986 年的河南许昌农村,20 岁的李振国扛着铺盖卷儿走进兰州大学时,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。那时候的兰大物理系有多牛?校门口贴着喜报,前几年赴美留学考试,物理、化学状元全是兰大的。李振国每天泡在图书馆,最爱去看校史馆里江隆基校长的故事 —— 这位老校长在任时,把兰大变成了 “西北小清华”,狠抓科研的作风刻进了每个学生骨子里。
新生入学那天,李振国站在江隆基校长的塑像前,听老师讲老校长 “文革” 中被迫害致死的往事,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:“以后要是创业,就叫‘隆基’吧。” 旁边站着的同班同学钟宝申点点头,这两个年轻人没想到,这个带着敬意的决定,后来会改写中国光伏的历史。
四年后,李振国被分配到西安华山半导体厂,每天对着单晶炉拉硅棒。旁人觉得这铁饭碗稳当,他却坐不住 ——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,满大街都是 “下海” 的吆喝声。他跟着折腾过配件厂、盘过学校的单晶基地,甚至给人当过职业经理人,直到 2000 年成立西安新盟电子,才算在单晶硅这行站稳了脚跟。
二、找同学当董事长:一场豪赌般的合伙
2005 年的李振国有点焦头烂额。公司刚在半导体单晶硅市场做出点成绩,他却在扩张时栽了跟头 —— 三个新项目全赔了,原因很简单:“公司就我一个人说了算,错了也没人拦着。” 他突然想起兰大睡在上铺的兄弟钟宝申,这人当年在班里就是 “战略型选手”,毕业后创办的沈阳隆基已经是磁电设备行业龙头,年销售额 5 个亿。
“宝申,来跟我搞光伏吧。” 电话里,李振国把尚德电力施正荣当首富的事儿掰扯了一遍,重点落在 “单晶硅片以后能翻天”。钟宝申其实早就瞅着光伏这摊子事,磁电设备做到头也就那样,可他犹豫:“你让我来,董事长谁当?” 李振国答得干脆:“你当!我管技术和市场,你管战略。”
这可不是客套。钟宝申后来回忆,李振国这人有个 “怪癖”:开会时总爱听反对意见,哪怕吵得面红耳赤,最后拍板时准保把不同想法揉进去。这种 “把事业放第一” 的做派,让他毅然关掉沈阳的公司,带着团队直奔西安。两人还专门去拜访了江隆基校长的女儿,正式把公司改名 “隆基”—— 老校长的塑像还在兰大校园里,这两个学生要用企业续写他 “尊重科技” 的理想。
三、死磕单晶硅:别人赚钱我 “找虐”
2006 年的光伏圈,全在做多晶硅。那时候多晶硅成本低、上马快,尚德、赛维靠这玩意儿赚得盆满钵满,施正荣更是戴着 “中国首富” 的光环到处演讲。李振国手里攥着单晶硅技术,却犯了嘀咕:“要不咱也转多晶?” 钟宝申把市场报告摔在桌上:“多晶效率低,迟早被淘汰。单晶难是难,但做成了就是绝活。”
两人咬着牙选了 “最难的路”。那几年,隆基成了行业里的 “异类”:别的企业忙着扩产赚快钱,他们窝在实验室搞单晶拉棒技术;砂浆切割成本低,他们偏要试金刚线切割 —— 这玩意儿贵得要死,技术还不成熟,切坏一片硅片都是白花花的银子。有供应商笑话他们:“你们这是拿金条切硅片呢?”
转机出现在 2013 年。当金刚线技术突破,单晶成本暴跌 30%,隆基的单晶硅片突然成了香饽饽 —— 同样的面积,单晶比多晶多发电 20%,哪家电站不想要?这一年,隆基硅片出货量全球第一,彻底把多晶硅扫进了历史垃圾堆。钟宝申后来在行业会上拍桌子:“当年说我们死磕单晶是傻子的人,现在在哪?”
四、从硅片到组件:硬刚出来的全球冠军
但麻烦紧跟着来了。下游的电池片厂大多自己做多晶硅,根本不愿换单晶片。李振国跑到江苏某大厂谈合作,人家老板直接说:“换你的片,我厂里一堆多晶硅料怎么办?” 他回来跟钟宝申拍板:“既然下游不换,那我们就自己干组件!”
这又是一步险棋。2014 年隆基刚涉足组件时,全球前十全是老牌企业,晶科、晶澳早就占稳了坑。但李振国有个 “笨办法”:带着团队蹲在车间,把组件效率从 15% 做到 22%,别人用多晶板,他们清一色单晶 —— 同样一块板子,隆基的每年多发电好几十度。到 2020 年,隆基组件出货量超过晶科,成了全球第一,连带着单晶硅片市占率涨到 42%,把老二中环甩了两条街。
那年胡润榜公布,李振国夫妇身家 820 亿,成了 “陕西首富”。老家许昌的亲戚们都听说了:“李振国在西安搞太阳能,赚得比卖房子的还多!”
五、首富不好当:86 亿亏损背后的行业寒冬
但光伏这行,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。2023 年 SNEC 展会,李振国看着展厅里密密麻麻的展台,心里直犯怵:“这么多企业,迟早要打价格战。” 果然,2024 年硅料价格崩盘,隆基的硅片和组件价格分别暴跌 61% 和 39%,全年亏损 86 亿,市值从 5000 亿缩水到 1000 亿。有人在股吧里骂:“光伏茅变光伏草了!”
李振国的办公室里,江隆基校长的照片前多了几瓶啤酒。他盯着墙上的技术路线图,突然想起 2006 年那个决定 —— 当年要是随大流做多晶,现在可能早就没隆基了。“现在该赌下一个技术了。” 他跟钟宝申商量,这次盯上了 BC 电池(背接触电池)。
这技术有多难?目前全球只有隆基和爱旭在搞,TOPCon 还是主流,可李振国认准了:“TOPCon 就像安卓机,大家都能做,BC 才是苹果 —— 正面没电极,发电更多,还好看。” 他算了笔账:同样一块板子,BC 比 TOPCon 多 35 瓦,在广东一年多发电 40 度,十年就是 400 度,够一户人家用小半年。现在二代产品良品率已经 98%,就差成本再降降。
六、不当总经理了:我要去实验室搞技术
#图文打卡计划#
2025 年 5 月,隆基 25 周年庆前,李振国宣布辞任总经理,专心当 CTO。有人说他 “功成身退”,他却在内部信里写:“我不是退,是要去打硬仗。” 现在每天早上,他都会钻进中央研究院,跟工程师们讨论 BC 电池的镀膜工艺,桌上堆着各种硅片样品,指纹里全是浆料痕迹。
这阵子,行业里都在传隆基的 “BC 赌局”—— 钟宝申去年跟人打赌,5 年后 BC 市占率超 50%。有人笑他们 “又在押注”,李振国却想起兰大校史馆里的一句话:“科学研究没有捷径,只有死磕到底。” 当年江隆基校长在兰大狠抓科研时,怕是也没想过,他种下的种子,会在西北戈壁上长成一片 “光伏森林”。
从 820 亿到 280 亿,李振国的身家缩水了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,但他办公室的柜子里,还摆着 2000 年西安新盟成立时的第一片单晶硅片。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,这个亮晶晶的薄片,会带着中国光伏走出国门,更想不到,二十多年后,自己会带着一群工程师,在实验室里为下一个十年的技术突围熬红了眼。或许对这位 “兰大合伙人” 来说,首富的头衔只是过眼云烟,真正让他睡不着觉的,始终是那块能 “多发电一度” 的硅片。
同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